谢汝根:让山林既“常青”又“生金”
谢汝根:让山林既“常青”又“生金”
谢汝根:让山林既“常青”又“生金”
谢汝根在检查杉木(shāmù)种子。 庄紫怡 摄
东南网5月9日报道(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庄紫怡 通讯员 吴伟(wúwěi))
暮春时节,走进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的种子培育基地(jīdì),园区道路两旁的杉木整齐(zhěngqí)排列,树上已经硕果累累(shuòguǒlěilěi)。“今年天气好,结的种子非常多。”林业专家谢汝根正在检查杉木的生长情况。
“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从(cóng)三代基因库、种子园(zhǒngziyuán)到四代的突破,林木生长量又可以增长15%。”这位全国先进工作者42年深耕林业(línyè)技术,从学徒工到林场管理者,始终与青山相伴。
上世纪80年代,高中毕业的谢汝根(xièrǔgēn),受父辈的熏陶投身林场(línchǎng)工作。“我(wǒ)一开始在宁化国有(guóyǒu)林场禾口管护(guǎnhù)站,而后又去了明溪国有林场、将乐国有林场、沙县水南国有林场,现在在沙县官庄国有林场。”谢汝根告诉记者,扎根林业几十年,让他最自豪的是让山林既“常青”又“生金”。
2015年,谢汝根调任沙县水南国有林场场长。当时整个水南国有林场有山林6万多亩(wànduōmǔ),其中1万多亩被征用于开发(kāifā)建设。少了六分之一山林,如何持续(chíxù)发展壮大森林资源成了头等大事。“当时我就想着以共同发展、共享经营的方式(fāngshì),双方各取所需,协作发展。”谢汝根告诉(gàosù)记者,也是从这时起开始(kāishǐ)探索创新租赁、合作造林、竞拍等方式,推动林场从以投资固定资产为主向培育森林为主转变。
两年后,谢汝根调任沙县(shāxiàn)官庄国有林场,继续探索实践“国有林场+”模式,推动场村合作并创新多元化合作方式。于是,沙县区夏茂镇梨树村就(jiù)成了林场最早(zuìzǎo)的一批客户之一。
“2014年,我们村刚砍了(le)(le)一片林子,由于缺乏管理,近40年的林子每亩出材率仅(jǐn)为5立方米,每个村民仅分红200多元。”梨树村党支部书记曹声链听说官庄国有林场正在开展合作造林,村里不用出钱,林场将以每亩13立方米的出材率兜底收购,当时就(jiù)心动了。
于是,经村(cūn)民代表大会同意,梨树村将(jiāng)这片643亩杉木幼林(yòulín)与官庄(guānzhuāng)林场达成合作,由林场托管经营,村占股85%,林场占股15%,并负责经营管理及相关费用。梨树村也成为三明市“林票制”首批试点。
“根据协议,双方经过评估确定村所占现有(yǒu)林价值为130万元,并以林票形式发放(fāfàng)到(dào)村民手中,每人第一年就分到了400元,随时可以变现,不用再等(děng)20多年。”曹声链拿出珍藏的林票,“一轮伐期后,官庄林场兜底收购,以现有价值算,保底(bǎodǐ)有600多万元收入。届时村民手中400元的林票就变成了近2000元。”
“让专业(zhuānyè)的人做(zuò)专业的事,这种模式既解决了(le)第二轮分山到户后钱从哪里来、树要怎么砍、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核心问题,还(hái)可以通过专业化运营,实现效益最大化,破解了国有林场经营面积难以扩大的瓶颈。”谢汝根说。
截至(jiézhì)目前,官庄(guānzhuāng)林场场村签约合作面积达14.6万亩,新增林木蓄积量27.7万立方米,并与沙县夏茂、高桥、富口(fùkǒu)等乡镇20个村合作,制发林票面积1.5万余亩、金额2275万元,受益(shòuyì)农民2万余人。
眼下,谢汝根还(hái)兼任三明市集体林权改革领导小组技术(jìshù)顾问和三明市金山林权流转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。“我们正在筹建新时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院,从政策、资金(zījīn)、机制等各方面指导林业发展,让山林持续‘常青’又‘生金(shēngjīn)’。”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